育见成长:三尺讲台的光与热
外国语学院谭蕊蕊
实习学校:皇镇中学
一、初登讲台:从忐忑到坚定
初入皇镇中学八年级英语课堂,面对几十双充满好奇又略带试探的眼睛,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瞬间取代了书本上的理论。第一次讲解过去进行时,精心设计的活动在真实课堂中节奏失控,让我深刻体会到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。然而,课后一位平时很内向的学生鼓起勇气问:“老师,‘when ’ 和 ‘while ’ 的用法可以再给我讲一遍吗” 她眼中那份真切的求知欲,如磐石般稳住了我摇晃的初心——教育的核心,正是回应每一颗渴望被点亮的星火。

二、暖心印记:润物无声的师生情
这里的孩子有着最朴素的热情。课前一句“Good morning, teacher!”,都成为枯燥备课时最温暖的慰藉。难忘那次重感冒,嗓子沙哑,第二天讲台上出现了一颗润喉糖和一张纸条:“老师这个润嗓子”,糖的清甜和孩子们的真诚让我懂得“支教”二字的意义。
三、自我蜕变:讲台磨砺出的新我
八年级下册的英语教学挑战不断,从最初机械执行教案,到学会依据学生困惑即时调整;从害怕课堂“冷场”,到能欣赏思考时的静默力量。每一次复盘,每一次克服方言障碍理解学生需求,如蚌育珍珠——磨砺催生成长。支教这面镜,映照出未来教师之路所需的韧性与智慧:以爱为基,以智为引,方能在平凡中育不凡。

四、教学探索:在课堂中点亮英语星火
“旋律中的语法” —— 英文歌曲活化时态教学。面对八年级学生对“过去进行时”的结构理解困难,我摒弃了传统的机械操练。课前精选了歌词中包含过去进行时实例的英文歌曲《Love Story》。课堂上,先让学生沉浸于歌曲的旋律,捕捉歌词中“were throwing ”和“was crying”等目标结构;继而引导小组辨识、归类这些句子,在节奏韵律中自然归纳其意义与构成规则。最后环节,学生尝试运用该时态描述歌曲画面或自身经历片段。音乐成了无形的脚手架,抽象语法在旋律与情感中找到了具象依托,学生眼神中的困惑逐渐被跃跃欲试的光芒取代,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。
五、沃野生辉:播撒希望,心田丰盈
这段在菏泽牡丹区皇镇中学的支教时光,是青春扉页上最浓墨重彩的印记。教室回荡着学生们朗读英语的清朗之声,也见证了我从青涩初学者到初具教育信念的实习教师的蜕变。每一次在乡间小路上与学生的偶遇问候,每一份作业本上认真书写的笔迹,都在无声诉说着教育的双向奔赴——并非单方面的知识传递,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。
支教的本质,是在一片土地中埋下希望的种子,同时让播种者的心田也获得前所未有的丰饶。当告别实习学校的讲台,带走的不仅是教学技艺的成长,更是对教育使命的坚定信念:无论身处何地,都要做一束微光,持续为那些渴望的眼睛照亮知识的可能。